鲁迅弃医从文的心路历程
鲁迅弃医从文的心路历程
鲁迅(1881—1936),文学家、思想家和革命家。原名周树人,字豫才,浙江绍兴人。1902年(21岁)去日本学医,后弃医从文,立志改变国民精神。那么,鲁迅先生在决定弃医从文的过程中有着怎样的心路历程呢?
一. 医学之路
鲁迅小时候曾经有四年多的时间出入于质铺(即当铺)和药店,当时,药店的柜台和先生一样高,当铺的柜台要比先生高一倍。于是,先生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,当到了钱,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他久病的父亲去买药。给先生父亲看病的医生是最有名的,所用的药引也是很不容易办到的,尽管如此,先生的父亲还是日重一日地亡故了。
此后,1898年(17岁)医采品牌历程,鲁迅先生去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读书,第二年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物铁路学堂。在学堂里,先生才知道世上还有所谓格致、算学、地理、历史、绘图和体操,但并没有生理学。从译出的历史上,先生还知道日本维新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。
正是因为学堂里汲取的这些幼稚的知识,在先生心里埋下了一个学医的梦想。1902年(21岁),从学堂毕业后,先生由清政府派赴日本留学,1904年(23岁),进入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。先生当年的梦很美满,预备学成归来,救治像父亲似的病人的疾苦,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,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。
二. 决定弃医从文
在学医的时候,有时讲义的一段落已完,而还未到下课的时间,教师便放些风景或时事的照片给学生看。其时正值日俄战争,关于战争的照片自然也就比较多。有一次,先生竟在照片中看到许多久违的中国人,一个绑在中间,许多站在左右,一样是强壮的体格,而显出麻木的神情。据解说,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,正要被日军看下头颅来示众,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盛举的人们。
这段经历对先生产生了很深的触动医采品牌历程,从那一回之后,他就觉得医学并非一件要紧事,凡是愚弱的国民,即使体格如何健全,如何茁壮,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,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。1906年(25岁),这一学年还未结束,先生果断决定:弃医从文。
三. 寂寞、麻木、心灰意冷,并不顺利的从文之路
根据鲁迅先生的描述,当时东京的留学生大多都是学法政理化以至警察工业的,但没有人治文学和美术。在冷淡的空气中,先生还是找到了几个志同道合的人,包括许寿裳、袁文薮(sou)、周作人等,准备一起办杂志,并谓之《新生》,取新的生命的意思。
然而,这是一次并不成功的尝试,就在《新生》出版之期临近之时,由于种种原因,《新生》最终流产了。此后的一段时间,鲁迅先生感到了未尝经验的无聊,他发现自己的主张得到的既非赞同、也无反对,只是毫无反应的冷漠,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,这是怎样的悲哀啊!先生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寂寞,这寂寞如大毒蛇,缠住了他的灵魂。那是一段很长的日子,鲁迅先生用了种种法来麻醉自己的灵魂,使自己沉入于国民中,此时的先生再没有青年时候的慷慨激昂的意思了。
四. 意义重大的朋友会面,开始”呐喊”
从1912年(31岁)开始,鲁迅先生住进了北京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的绍兴会馆,没事便抄抄古碑,生命就这样暗暗地消去了,这竟成了他唯一的愿望。直到有一天,老朋友金心异(即钱玄同)来看望他,劝他可以做点文章,鲁迅说:
“假如一间铁屋子,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,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,不久就要闷死了,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,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。现在你大嚷起来,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,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,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?”
金心异回答道:”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,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。”
是的,希望!其实在鲁迅内心深处,何尝没有埋着希望的种子呢?鲁迅想,希望是在于将来,决不能以自己之必无的证明,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。于是鲁迅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,并于1918年(37岁)5月,在《新青年》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《狂人日记》,从此以后,便一发而不可收拾。
由此可见,鲁迅先生从1906年(25岁)弃医到1918年(37岁)从文,中间竟隔了整整12年!在这12年期间,先生经历了最初创办杂志的失败,继而感到了寂寞、迷茫、麻木、心灰意冷,最终还是唤醒了内心深处的希望,开始向全中国传递自己的”呐喊”。
《呐喊》
《孔乙己》插画
最新评论